在很多欧洲棋手眼中,围棋其实是日本的“国技”,“只知日本,不知中国”。

虽然,围棋起源于中国,但在很多欧洲棋手眼中,围棋其实是日本的“国技”。西文中“围棋”的译名“GO”,便是取自日语发音,而非汉语的“Weiqi”。在30年前的西方围棋界,“只知日本,不知中国”算是非常恰当的描述。而欧美人的此种印象既是因为之前日本围棋界总体水平独步天下,也与围棋在西方世界的传播过程有关。

1875年,一位名叫奥斯卡·科尔施特(Oskar Korschelt)的德国化学工程师受邀赴东京大学授课。在日期间,科尔施特非常意外地结识了方圆社首任社长村赖秀甫(第十八世本因坊),继而拜师开始正式学习围棋。短短几年间从零开始而进步巨大,乃至认为“围棋才是国际象棋真正的对手”。

围棋世界科尔施特本因坊中日围棋擂台赛柯洁

奥斯卡·科尔施特

1884年,科尔施特告别日本,将围棋正式带到了西方。归国后,出版了第一本用西方语言写成的围棋教程——《围棋理论与实践》。书中,科尔施特虽从中国“尧造围棋”的传说讲起,也提到了“吉备真备渡唐东传围棋”等典故,却非常坦率指出“由于江户幕府的支持,日本围棋水平远胜于其祖国中国”,甚至认为当时“中国没有任何一位棋手能够达到日本初段的水平”。于是乎,“中国围棋水准低下”的印象伴随着“Go”这个日语发音一起进入欧美人的围棋认知之中。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除了“GO”这个译名外,大量日文术语也成为英语世界约定俗成的“围棋术语”。自1985年聂卫平在“中日围棋擂台赛”上成功逆袭日本,实现了外国棋手战胜日本“超一流”棋手的历史性突破,日本围棋走下神坛,中韩围棋逐渐出现在了世界的眼球。日本“超一流”选手的落败,对于那代欧美围棋爱好者影响之大堪称“改朝换代”,以至于他们不再只将视野聚焦于日本。用美国围棋协会主席罗伊·莱耶德(Roy Laird)的话来说:美国棋手开始关注中韩围棋,正是最近二十余年的事情。

围棋世界科尔施特本因坊中日围棋擂台赛柯洁

聂卫平在中日围棋擂台赛取胜

时至今日,欧美围棋界已呈现多元化趋势,围棋不再被视为日本的专属“国技”。七届欧洲围棋冠军俄罗斯棋手亚历山大·迪诺契廷三段自1996年后便在韩国学棋,也是韩国棋院的注册选手。如今美国围棋人口已经超过了欧洲,或突破百万人大关,各类层级的业余比赛比比皆是。

虽然现今围棋事业蓬勃发展,但是在欧美国家,围棋的受关注度还是有所欠缺。在2016年,李世石与AlphaGo的人机世纪对战,美国三大报纸都没有在首页要闻区进行报道。直到20175月柯洁与AlphaGo的人机大战,才真正吸引了世界媒体的眼球,虽然柯洁倒在了征战AlphaGo的路上,但是世界对围棋的热情却高涨起来。围棋已不再是东亚三国独自的舞台,而是世界交流共进的平台。

围棋世界科尔施特本因坊中日围棋擂台赛柯洁

柯洁与AlphaGo人机大战

相关链接
近期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