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逢百岁棋王谢侠逊诞辰130年,上海国际象棋小世界俱乐部理事长朱良潮一行八人特赴谢老故乡浙江平阳腾蛟瞻仰凭吊。

值逢百岁棋王谢侠逊诞辰130年,上海国际象棋小世界俱乐部理事长朱良潮一行八人特赴谢老故乡浙江平阳腾蛟瞻仰凭吊。

棋王谢侠逊

在上海,只要提及谢侠逊,人们便会翘起大拇指赞曰:“爱国棋王,中华民族的脊梁。”谢侠逊为了抗日,几赴南洋,以棋募捐,救国救民;1940年3月,他与周恩来在山城对弈,共创“共抒国难”残局,唤起民众,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谢老这些爱国主义的故事曾感染一代又一代国人,在我们心中,他就是时代的楷模。

棋王碑林名局对弈雕塑

谢老是现代中国象棋文化运动的开拓者,已为人周知,其实,他还是国际象棋在中国的引路人和奠基者。何以佐证?我们不妨随着棋王纪念馆展示的史料,一起回忆历史。

1840年,鸦片战争打开了清政府的国门,中国沿海城市被迫开放成为通商口岸。大批欧美人陆续涌入中国,在十里洋场旧上海的余暇,依然以西方流行的国际象棋消遣。1903年,丹麦人杰克森联合了英、美、德、法、意、俄、荷、葡等国在沪的国际象棋爱好者,成立了中国最早的国际象棋组织——万国象棋会,会长由杰克森担任。已是中国象棋棋王的谢侠逊由其丹麦朋友葛麟瑞介绍入会,并任理事,成为该会中第一个中国籍的会员。

 

万国象棋会中第一华人

丹麦商人葛麟瑞是个“中国通”,在华海关税务处任职多年,酷爱棋艺。他把搜集来的中国民间棋谱翻译成英文,传至国外,同时也喜把国际象棋介绍给中国人。他慕名专访谢侠逊,二人互相学习交流东西方两种棋艺。棋理相通,谢侠逊从入门到入宗,很快掌握了国际象棋的内涵,不久在万国象棋会中击败两位棋艺较高的外国棋手,杰克森见之惊喜地说:“中国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我们下了20多年的棋,竟输在刚刚学了几个月的谢侠逊手下,了不起!”

此时,谢侠逊想得最多的是“如何将国际象棋介绍进中国来。”为便于中国人掌握国际象棋,他匠心独运地把国际象棋的立体棋子中国化,也就是用中国象棋棋子车马将士象兵来代替国际象棋的棋子。他还在自己编写的《象棋谱大全》中,用了100多页来介绍国际象棋。

1926年,谢侠逊组织在上海的17个国家的棋手赴杭州表演国际象棋。当时国际象棋棋手尤彭熙、岑有常、沈霖生、郁均倍、朱燮钧、杨文恺、谢绍逊也一呼响应,渐渐成立起华人的国际象棋协会。谢侠逊经常与中国棋友组队参加欧美各国的如中德、中日、中俄及世界联队的国际象棋比赛,且胜绩多多。谢侠逊四方呼吁呐喊,脚踏实地推广,成为国际象棋在中国的开山祖。

1933年1月25至28日,国际象棋世界冠军阿廖欣携夫人访问上海。谢侠逊代表万国象棋会致欢迎辞。阿廖欣两次与中外棋手进行盲棋车轮赛,均获大胜,只有谢侠逊与杨文恺一组与阿廖欣弈成和棋。阿廖欣佩服谢侠逊棋风锐利,称其为“亚洲象棋泰斗”。谢侠逊送阿廖欣一套附阿廖欣肖像的《象棋谱大全》,阿廖欣夫人、著名的法国画家法兰明特地用象牙板为谢侠逊绘制了一幅肖像。两位棋王惺惺相惜,成为金兰之交。这次亲切会见也成了国际象棋史上的一段佳话。

上世纪三十年代,我国去南洋的华侨日益增多,他们身在异乡,心系祖国,他们酷爱中国象棋,渴望棋王谢侠逊去指导。新加坡著名华侨棋手张兆兰自1919年来沪经商,慕名与谢侠逊对弈,几局下来,佩服得五体投地,于是盛邀谢侠逊下南洋指导。此邀一搁便是16年。直到1935年,谢侠逊方得成行,历经新加坡、槟城、雅加达、万隆等十几个城市,鏖战241局,胜175局,负13局,和53局,侨民佩服之至,誉他为“棋王”,“天才圣手”。

众人欢欣之中,不料也冒出个杂音:时任英国驻马拉西亚空军司令,全马国际象棋冠军亨特提出挑战,要和谢侠逊比赛国际象棋。亨特满以为谢侠逊会知难而退,不料,谢侠逊迎难而上,欣然应战,从容运用棋理与战术,渐渐占据优势,进而一举击败了亨特。这一特大新闻极大地鼓舞了当地侨民,他们欢呼雀跃,扬眉吐气……

谢侠逊(左)-亨特之战

不久,谢侠逊又在雅加达逼和荷属东印度的1927年国际象棋冠军溪简氏。为此,英政府不服,特意举办“银龙杯”国际象棋大赛,召集了德、英、奥等国的高手,且把赛场设在中国广州沙面维多利亚大酒店。他们下战书般特邀中国代表团参加,其中特地点名谢侠逊。当时,国民政府派了谢侠逊与吴国良博士参赛。谢侠逊不卑不亢,沉稳应对这些摩拳擦掌的各国选手们,最终,以18胜1平1负的最好战绩折桂捧杯。满以为谢侠逊只精通中国象棋的洋人,想不到他的国际象棋也下得出神入化,只得信服,俯首称臣。时任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亲笔书赠“淪霊益智”四字予以表彰嘉奖。

我们一行人被谢老的国际象棋功勋事迹所感染,朱良潮感慨地说:“棋王谢侠逊是平阳的名片,更是中国的名片,我们小世界俱乐部要善用这张名片,和平阳人民一起,为中国国际象棋驰骋世界助力。”

同去的谢侠逊外孙张勤康几度为此落泪,他真正体味到外公的伟大和不易。

谢侠逊外孙

张勤康

在火车上,他一直对我说:“我姓张,不姓谢。”我开始听不懂这句话的深意,在参观交流中,才渐渐明白了个中滋味。原来,谢侠逊有九个子女,大多从事教育事业,但竟没有一人继承父亲的事业。张勤康是谢老的嫡亲外孙,尽管在谢老身边长大,也已移居澳大利亚经商了。眼看谢老的第三代后人都已年逾花甲,依然无人问津棋坪,张勤康感觉自己再不能静观而无作为了。“这次我从澳大利亚回来,还是想延续外公的事业的,因为我被朱良潮他们感动了,”他说:“我参加了小世界俱乐部系列活动,他们其中有策划献智的人,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敢于担纲出资的人,人气很旺。其中还有一个主要原因,那就是在这支队伍中,我遇到了我的师兄、好友,外公的关门弟子周本根教授,及外公生前忘年交吴西都的女儿李昂老师。他们对外公开创的中国国际象棋事业的赤胆忠心和勤勤恳恳深深打动了我,他们为延续外公的事业而不辞辛劳奉献着,作为外公的后代,我还有什么可推辞的呢?”

原来,本书中有介绍的这两位教练,与棋王也有特殊的关系。张勤康提及的周本根,乃复旦大学微电子学教授。

谢侠逊关门弟子周本根教授

他15岁结识谢侠逊。1961年,周本根在上海少年赛中过五关斩六将,连胜6局,谢老发现是个苗子,欣然收他为关门弟子。谢老晚年与女儿,也就是张勤康母亲谢秉阳同住马当路。周本根常去谢老家,渐渐地也与张勤康结成了好朋友。

周本根因出身的原因,最终没有登上国际象棋更高的领奖台,但考上了复旦大学。他不忘初心,在复旦大学创办了全国第一个院校级棋艺协会,并请来了年已九旬的谢老与复旦大学副校长蔡祖泉出任名誉会长。两位名誉会长临坪对弈,谢老还书写了贺信,如今成为镇校墨宝。

谢老于1987年12月22日与世长辞,享年101岁。如今已退休的周本根不忘师恩,参与小世界俱乐部老教授后援指导团,并一直留意整理先师散落的资料,这次去平阳寻根的活动,就是他发起的。

这次平阳之行随行的还有谢老生前好友吴西都的女儿李昂,李昂现为小世界俱乐部主任。吴西都酷爱象棋,1950年与老棋手许弼得合编出版了建国后我国的第一种象棋丛刊《象棋界》。

《象棋界》

吴西都与许弼得合编的建国后第一种象棋丛刊

棋缘让他得与谢老和尤彭熙等成为忘年交,谢老后来编著的《象棋新谱》封面也采用了吴西都绘制的大象踏棋图,而吴西都则由二老处了解并转攻国际象棋。“文革”期间,吴西都遭隔离审查,造反派去谢侠逊处调查吴西都时,谢老和他们打起了“太极拳”,揭发信写的是“他曾参与车轮比赛,直至深夜”,“上海市举办女子国际象棋比赛,其女方满十岁,获全市女子冠军……”气得造反派咬牙切齿。在隔离室里,他们又逼吴西都揭发谢侠逊,而吴坚称:“我们就是国际象棋的忘年交,他是我的老师,酷爱下棋……”背靠背的审问一无所得。长期的困境中,李昂不改信念,她对童年时见到的谢老记忆尤深,她最终选定的事业是谢老传播的、父亲热爱的国际象棋,在64格土地劳作数十年,后来创办了我国第一家省市级国际象棋俱乐部……

面对周本根、李昂两位师兄、师妹,张勤康颇有感触地说:“他们与外公没有血缘关系,却如此竭尽心力为外公所开创的事业奔波,而作为亲属的我却无所作为,愧对外公!在他们的感化下,我决定和大家在一起,投入弘扬外公的事业之中。我会将外公遗存的象棋资料全部整理出来,奉献给社会;其次我会同小世界俱乐部的同仁一起,联络澳大利亚重点学校,筹办中澳小世界俱乐部学校,让外公的国际象棋理念传遍海内外。”

见张勤康如此诚意,朱良潮也激动地说:“谢老以棋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应是我们小世界俱乐部之魂。谢老将中国象棋从庭院案几推向社会,普及全国,走向世界;又将世界先进文化国际象棋引入中国,这种中西文化结合的先进理念应当在我们俱乐部发扬光大,我们要继承谢老的遗愿,为中国国际象棋事业持续发展不懈努力。”

棋人梦

不忘初心,文化寻根,是我国社会核心价值的组成部分,相信这次平阳寻根,定能结出丰硕的成果。

相关链接
近期热门文章